不久前,2020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召开,恰逢“十三五”收官、“十四五”开局的关键节点,以及新冠肺炎疫情加剧全球经济衰退的特殊背景下,会议将“解决好种子和耕地问题”列入2021年重点任务之一。这也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层面首次提到解决种子问题,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近年来,我市将种业发展作为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突破口,积极集聚政策资源要素,开展种子培育工作,扩大辐射带动效应,以种业“深”功夫,种出“深”发展,为国家粮食安全和现代农业发展贡献更多的“江门良种”,为天“稻”酬勤,江门有“米”提供更多的丰富内涵。
省农科院水稻所所长王丰表示:“江门是水稻大市,是大湾区重要的粮食产地,也是全省优质米最大的产区之一,在全省粮食安全方面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江门的种业事业有着浓厚的历史底蕴且敢于创新开拓,加上农业机械化发展走在全省前列,形成了自身独特的侨乡特色,逐步引领粮食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
文/毕松杰 图/毕松杰 徐卫良 陈炜豪
1 良种引路
全市基本实现水稻品种优质化
2020年11月24日,新会区举办新会小农占提纯复壮暨丝苗米品尝现场会。年逾八旬的“新会小农占之父”、原新会农科中心高级农艺师黎广汉深入农田,对新会小农占提纯复壮提出建议。巧合的是,四十年前黎广汉刚加入水稻育种队伍时,最先干的也是提纯复壮。当时的广东大米面临逐步被泰国米取代的危机,对此他暗下决心育出优质粮新品种。
黎广汉从生物学、生态学入手,预先设定目标品种为直链淀粉含量适中的晚造水稻品种,然后通过杂交办法,逐项改变植物学属性。1982年,经历无数次实验后,他终于育成新会小农占。刚“出稻”,便被省粮科所检定为上优出口优质粮品种次年,省农科院更是以它作为特一米标准样本,参照定级。
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从开创水稻矮化育种,促进我国籼稻矮秆化,被誉为“中国矮秆水稻之父”的开平籍中国工程院院士黄耀祥,扎根农田二十年如一日,选育出“齐粒丝苗”、“象牙香占”、“齐丰占”等水稻品种,全省累计推广面积超过53.3万公顷,获农业农村部颁发农业技术推广贡献奖的陈荣俊,一代又一代侨乡育种人前赴后继,躬耕于农田,追逐着育种的春天。
上世纪70年代,台山“新四粘”优质丝苗米是香港市场畅销的品牌米;上世纪80年代,新会小农占出口东南亚各国,深受欢迎;上世纪90年代,我市选育出齐粒丝苗、五星丝苗等优质品种闻名广东;20世纪初,我市选育的“象牙香占”凭借其特色香型和高档品质风靡整个华南地区。2018年,“象牙香占”更是斩获首届全国优质稻(籼稻)品种食味品质鉴评金奖。
现阶段,我市基本实现水稻品种优质化,优质稻覆盖率达到100%,全市有5个广东省商品粮基地县,3个产粮大县(市),是全省优质稻种植面积最大的地级市,其中台山市素有“广东第一田”的美誉。台山大米、恩平大米相继成为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台山市更被中国粮食行业协会授予“中国优质丝苗米之乡”的称号。
2 创新驱动
打造种业科技创新“硅谷”
“我流转了33.3公顷土地,盐碱地就占了13.3公顷。干了大半辈子农活,往盐碱地种过不少作物,难种活,产量低。”台山市海宴镇沙湾村村民伍建威道出了不少沿海农民的心声。
2019年,海宴镇通过打造农业产业园,吸引“海水稻发现者”陈日胜团队来此建立科研育种基地,当年晚造试种50公顷“海水稻”获得丰收。2020年早造种植面积扩大到近266.7公顷,总产量超过1600吨。伍建威也在自家农田种下海水稻,对盐碱地变“聚宝盆”信心满满。
与此同时,2020年6月,由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牵头的耐盐碱水稻试验基地在台山市北陡镇成立,承担国家级耐盐碱水稻育种研究课题,基地核心研发区2公顷,示范带动区100公顷。
广东是海洋大省,有近20万公顷滩涂盐碱地,种植“海水稻”的空间和潜力巨大。行业专家、科研基地先后落户江门,瞄准侨乡种业,不仅因为这里拥有优越的地理环境和培育条件,还有深厚的种业发展历史和超前的规划布局,打造种业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的农业“硅谷”。
2016年,广东天之源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与袁隆平科研团队签署了长期战略合作协议,在新会区建立全省首个“袁隆平院士工作站”(广东省天之源良种繁育院士工作站),推动超级水稻在南方示范推广。同年,全省首家航天育种院士工作站——广东江门航天育种示范基地正式落户,繁育、示范、推广数十个航天品种。
除了两大“全省首家”农业类的院士工作站陆续进驻,我市专注培育“育繁推”一体化种业龙头企业。广东鲜美种苗发展有限公司为全省第一家上市种业企业,培育出19香、青香优033、青香优19香等10余个自主丝苗米品种,拥有先进的全自动种子加工生产线及检验检测设备,库容80万公斤的标准种子冷藏库。
广东菰稻科技有限公司作为一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长期以来致力于国家重点科研项目——“农作物远缘杂交育种”领域的新技术研发和产业化。该公司科研团队经过20多年的艰苦科研,发明新型通用植物远缘育种技术,创制具有优异农艺性状的菰稻杂合中间材料1000多个,培育高产稳产、优质多适性菰稻品系材料40多个。
此外,我市以开平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为核心,发挥种业长廊载体作用,聚集一批实力较强的研发机构和农业科技型企业以及农业技术人才扎根侨乡,累计开展近40个科研项目。每年打造6—8个水稻种植的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和数百个农业科技示范主体,通过定期开展“科技下乡”,把先进水稻种植技术和优质种子送到农户手中。
3 “智慧”种地
农机化水平走在全省前列
去年晚造,台山市四九镇大耕户梁明喜为周边农户收割了逾100公顷水稻。近年来,在当地农业机械化推广中心的鼓励下,他每年都购置农机,目前拥有插秧机、收割机、烘干机等共10多台。
“机械化生产让农民的劳动强度降低了、工作效率提高了,种植面积也扩大了。”梁明喜表示,2020年的谷价、产量还算不错,他对种植水稻很有信心,今年将继续扩大种植面积。
从会种地到“慧”种地,农业机械向来是水稻种业高质量发展的“得力干将”。近年来,我市充分发挥“全程机械化+综合农事”和全市131个农机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作用,推广“一站式”生产托管服务,委托开展机耕、机插、机收和无人机播种、无人机防治病虫害等生产服务,全面提升水稻生产农机社会化服务水平和全程机械化水平。
从农机耕作播种,到无人机施肥,再到烘干机加工……科技创新已经贯穿“耕、种、治、收”全过程。据初步统计,2020年我市水稻生产综合机械化水平达87.1%,拥有拖拉机4万多台、水稻插秧机4000多台、联合收割机5000多台、烘干机500多台、植保农用无人机接近500台,农机化水平走在全省前列。
不久前,省农业农村厅对“十三五”期间农机化发展先进典型进行表彰,市农业农村局获颁全省唯一的整市推进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先进单位,全省颁发5个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先进县(市、区)中,我市台山市、开平市、恩平市、新会区均榜上有名。此外,台山市还入选了全国率先基本实现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县(市、区)名单。
与此同时,各类民间种业“高科技”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中农蓝(恩平)现代农业有限公司着力于打造年加工能力10万吨左右、大米加工转换率100%、产值近8亿元的水稻种植加工全产业链;广东丰穗米业有限公司对传统的稻谷干燥设备进行重大技术创新,初步试验成功“太阳能立体晾晒系统”,巧妙解决浪费土地资源问题,出品的稻谷品质大大提升,干燥成本大大降低。
4 品牌赋能
打造百亿侨乡大米优势产业
近期以来,恩平大米先后获得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国家级区域公用品牌、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三个“国字号”荣誉,恩平丝苗米产业园也已晋升“省字号”队列。恩平市农业农村局高级农艺师谭乾开介绍,自建设恩平丝苗米产业园以来,以沙湖镇、牛江镇、良西镇为主要覆盖范围的6666.7公顷种植核心区,其水稻种植产量呈逐年递增趋势。
“依托园区建设,我们正推进稻米产业标准化、绿色化、品牌化发展,扩大绿色、有机水稻种植面积,发展绿色高端水稻品牌。”谭乾开告诉记者,他们在产业园种植核心区内推行了一整套标准的耕作生产流程,实现从种子到化肥、农药使用的严格把控,以统一、规模化的生产模式降低病虫害的流行风险。
广东丰穗米业有限公司是恩平市丝苗米产业园的牵头实施主体。2011年,该公司总经理谢国良辞工回乡、“脱鞋下田”,接棒父亲的大米事业,从投入700万元建成自动化大米生产线,到成立合作社推动标准化种植,再到推动成立了恩穗农业科技研究院,丰穗米业自主品牌“沙湖米”获得“中国种植匠示范户”“广东好大米十大品牌”等多项殊荣。该公司也被评为省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年产能达4.5万吨。
另一边,台山市丝苗米产业园在去年6月也正式入选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名单,未来将总体形成“一心一带两区多基地”的发展格局,其中,“一心”是现代丝苗米科技创新中心;“一带”是休闲农旅与美丽侨乡观光带;“两区”是指丝苗米产业核心发展区和丝苗米产业辐射发展区;“多基地”包括丝苗米标准化种植基地、丝苗米精品加工基地、丝苗米仓储物流基地、休闲农旅示范基地、社会化服务示范基地。
与此同时,我市大力推行“公司+基地+农户”联农带农模式。“我们借鉴养殖业的‘温氏模式’,创立‘万优粮’行动计划,提供全产业链一站式服务,减少农户在粮食生产上投入的时间、劳力和资金,让农户轻松种田。”广东菰稻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岑文刚表示,该计划目前已在江门开平、台山,广西贺州,湖南邵阳、岳阳等地落地开花,发展近6666.7公顷高端香米基地。
在去年举行的江门市第七届农博会上,全市大米产业联盟揭牌。该联盟将整合多方资源优势,打造从田间到餐桌的全产业链条,实现从品种、种植、收储、加工、销售全产业链深度融合,标准化、规范化运作,抱团闯市场,叫响江门大米品牌,打造出百亿侨乡大米优势产业。
记者手记
加快优质米品种选育和改良
种子是农业的生命线,如何把握种业主动权是重要的时代命题。江门作为大湾区“米袋子”“菜篮子”,粮食播种面积稳定保持在18万公顷,年总产量稳定在90万吨,约占整个湾区的32%。
当下,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逐步提升,人们由过去“吃得饱”向“吃得好”发生转变,优质米逐渐成为“抢手货”。江门是全省优质米最大的产区之一,又地处于大湾区承东启西的重要节点位置,拥有优越的地理优势和运输途径,连接着广阔的消费市场。因此,我市应以加快优质米品种选育和改良为突破口,推动江门种业向纵深发展。
然而,目前我市从事种业工作人员逐渐“老龄化”,行业人员数量日益减少、年龄断层严重等问题成为江门种业发展阻力之一。一方面,政府部门应加大重视程度,出台相应政策和资金扶持,把专业人才“请进来”;另一方面,应当积极“走出去”,与更多种业科研机构、高校等达成合作,把人才“借”来用。
要想实现高质量发展,农业生产还要向规模化、差异化发展,从简单生产走向专业工厂化。加快播种、除草、施肥、收割、烘干等环节的种地全程机械化,让规模化、集约化智慧种地变成现实。帮助农户告别面朝黄土,精量播种、分层施肥、按需打药,节本减法换来收入加法。
此外,还应该培育更多新型职业农民,并通过“公司+基地+合作社+农业”标准化的运营模式,推动产供销一体化发展,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为应对各种风险挑战赢得更大的主动。来源:江门日报